#PollEditorial

#PollEditorial is a column that I write on my Telegram Channel to comment on polls I sent to another poll-focused Channel. Since most of the content is Telegram and/or Chinese related, majority of the content is written in Chinese. Some meaningful editorials are duplicated here from my Telegram Channel for archival purposes.

#PollEditorial 是我在我个人的 Telegram 频道中开办的一个专栏,用来给我在隔壁投票频道中的投稿追加各种评语和解说。一部分有价值的评论会从我自己的频道转载到这里,放在博客里面以作存档。

你上学的时候老师有没有要求拼音的「嘎钆尕尬」书写、或印刷单层的「ɡɑ」?(附:国家《汉语拼音方案》没有强制要求)

  • 老师强制要求使用单层「ɡɑ」,写双层算错,印刷双层要纠正。
  • 只是推荐写单层「ɡɑ」,双层的「ga」不算错。
  • 老师没有提到过二者区别。
  • 忘记了。
  • 没有学过拼音。
单层与双层 a、g

图片里面这种通常被称为「手写体」和「印刷体」的写法,其实是有自己的名字的。他们叫做「单层」和「双层」。两种写法都是有人手写的,我亲眼见过。
《汉语拼音方案》里面也没有强制要求拼音要用单层 a/g。

不知是出于 IPA 或者是汉语拼音的「伪需求」,Unicode 里面也为单层的 a 和 g 分配了码位。

  • ɑ U+0251
  • ɡ U+0261

Unicode 里面默认拉丁字母长得全都像 Times,正如 Mathematical Alphabet 里面没有 Regular Serif 一样。

关于汉语拼音排印的各种细节,包括中西文习惯中标注阳平(二声,如 é)的「撇」和「提」的区别,推荐阅读 The Type 的《Wǒ ài !》这篇文章。

GIF?

  • jif (soft g, as the peanut butter)
  • gif (hard g, as in graphics)
  • G-I-F (letter by letter)
  • gra-phics-in-ter-chan-ge-for-mat (read out in full)
  • Other (please comment)
  • 看不懂

GIF 的作者自己说了,是读作 /jif/ 的。

然后 JIF 是一种花生酱的牌子。

对于自然语言,你更偏向于?

  • 描述性语法(descriptive grammar)
  • 规范性语法(prescriptive grammar)
  • 无所谓
  • 看不懂

Descriptive grammar
认为语言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,人们怎么用这门语言决定了这门语言的语法。

Prescriptive grammar
认为一门语言需要有一套固定的规则,与规则不符的,无论大多数人接受与否都是错的。

你目前的 Telegram 名称里面有类似签名、介绍、状态、标签等的描述性文字吗?

  • 没有

一大风俗。Telegram 上面有不少人喜欢在名字后面加一个状态、签名、或者从属组织之类的。我甚至还见过有用 userbot 在昵称上面加了块表的人,不过那个名字由于缓存原因更新的很慢就是了。

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从刚注册的时候就叫这个名字,用这个头像,然后好像也从来没改过。

你购买游戏用设备花过多少钱?(以挑选设备时是否考虑过游戏相关条件为准。其他条件同上)

  • 0
  • 0.01 ~
  • 100 ~
  • 1000 ~
  • 3000 ~
  • 1 0000 ~
  • 3 0000 ~
  • 10 0000 ~
  • 30 0000 ~
  • 100 0000 ~

为什么是一千三千、一万三万这样的刻度呢?

因为对数比例里面介于一千和一万之间的差不多就是三千了。再细分的话就是用一千、两千、四千、一万这种刻度了。(当然这些都是约值,实际值写起来太复杂了。单单写一个 \log_{10}3.5 也很不直观。)

当你说「草」时,你指的是什么?

  • 一种植物
  • 哈哈
  • (口吐芬芳)
  • 叹词、语气词
  • 指代傻逼、辣鸡
  • adj. 令人无语的、令人发笑的
  • 粗暴、不爱惜地使用或操作
  • 指代「++」
  • 指代插入动作
  • 其他 / 我不说「草」 / 为难

「草」之谜团。

除了基本释义的植物以外,我个人没有单独将「草」字应用在其他含义上。表示「哈哈」的时候我常会附上 w 以消除歧义,或直接使用 w。

当然「草」字还常常被用在交媾的另一讲法的谐音,以及其衍生出的〔口吐芬芳〕等用法。只不过我也不是那种口无遮拦的人罢了。

「账号安全问题/密码保护问题」是否曾让你感到为难?(如「你出生的城市在哪里?」、「你最喜爱的老师的名字是什么?」等这类在注册账号是需要填写的问题和答案。)

  • 分情况
  • 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

Bad security practice.

随便乱写记不住,认真写又很容易被套话(俗称「社会工程学」),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可写的东西。

如果给你一个选择(不考虑其他用户绑架),决定主用一个即时通讯工具的话,你(还)会选择微信吗?

  • 犹豫
  • 不会

果然能来用 Telegram 的中文用户没有多少还喜欢微信的。我很欣慰。 #每天一亿人教张小龙做微信

Latin titles/headings by Blair Noctis

  • All Caps No Matter How Long It Is
  • Only Verbs and Nouns etc. Should Be Capitalized
  • Start with cap and lower following through
  • lowercase all the way through
  • MiXEd aS i WisH
  • I don’t care
  • What?

书写规范小知识
在使用 Title Case 书写标题时,除句首外,通常介词、冠词和连词首字母不大写。例如:

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
Newcastle upon Tyne
Brighton on Sea
The Last of the Mahicans

一些程序里面把「Title Case」这个格式当作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实是不正确的。Microsoft Word 里面把后者叫做「Capitalize each word」而且没有提供前者。Apple Pages 里面则把这两种分别叫做「Title Case」和「Start Case」。

当然,这只是一个规范,并不要求所有人在所有情况下强制遵守。如果具体情景有特地要求的另当别论。不过在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会推荐这样写。

参阅:

你最后一次有【人】给你发电子邮件是什么时候?(不包含大型群发、广告、系统提示、文章订阅邮件等)

你最后一次有【人】给你发手机短信是什么时候?(不包含大型群发、广告、系统提示、验证码等)

  • 一天内
  • 三天内
  • 一周内
  • 一个月内
  • 六个月内
  • 一年内
  • 三年内
  • 三年或更长
  • 从未有过/没有电子邮箱/手机号码

看来大家用邮件比想象中多一些。我很欣慰

电子邮件作为一种开放互联网的沟通方式能够流传至今真的不容易。

你使用过智能手机的绑定银行卡 NFC/RFID 非接触支付功能吗?(如各厂商 Pay 等)

  • 经常使用
  • 使用过,但不经常使用
  • 至少有一部已绑定,但没有使用过
  • 至少有一部有此功能,但没有绑定
  • 手机没有此功能
  • 没有智能手机

作为消费者来说,NFC 手机支付真的爽,比扫码爽的多。谁用谁知道。如果手机也能当 NFC 收付终端的话,国内的各移动支付平台也应该推一下这个,哪怕是平台内支付也好。

你如何看待在非数学用途使用 Unicode 数学用字母(如 𝓽𝓱𝓲𝓼 𝖙𝖍𝖎𝖘 𝕥𝕙𝕚𝕤 𝐭𝐡𝐢𝐬 等)的行为?

  • 炫酷、帅!
  • 无所谓
  • 不好,我的设备显示不出来
  • 不好,对于无障碍访问(accessibility)有影响
  • 其他看法

延伸阅读:@FakeUnicode 警示各 Twitter 账户不要在有用的信息上滥用数学字母。

注意:推文串特别长。

如果一个网站的网址比较好记/好打,你会选择…

  • 手打网址 / 提供网址
  • 扫二维码 / 提供二维码
  • 分情况
  • 才不要上网(?!)

在英语国家的经验告诉题主,这种偏向网址的习惯还是蛮常见的。我个人也比较偏向这种。

除非网址真的特别长,或者的网址很难记(比如说那种随机字母数字之类的),我一般都会选择提供网址。如果空间足够,而且不影响设计美观的话,我也会考虑加上二维码为了兼容那些喜欢扫码的群众们。

反观国内二维码泛滥盛行,塞一点追踪之类的参数也很容易,而且也有人十分反感这种追踪的东西。

你是否认为全中国应该通用一个时间(UTC+8)。

  • 应该
  • 不应该
  • 为难

世界诸国中,只有中国是(法定)时区跨经度最宽的主要国家(类似的还有丹麦的格陵兰,不过那货还是太靠北边了)。

民国时期中国是分了五个时区的。后来共和国成立之后正式统一全国到了 UTC+8 区。「新疆时间」(UTC+6)曾经历过几度存废,现在官方上统一 +8,但民间仍可见 +6 时区的使用。

中国还曾经实行过六年夏令时,后因节电效果不佳而废除。

参考: 维基百科

世界时区概览

关于世界其他地方混乱的时区纠葛,可以看一看 Tom Scott 吐槽时区问题的视频(2013)。

每次回来看这个视频都会觉得时间是种多么可怕的东西,哪怕是给出一个日期和一个地点,算出到现在经过的秒数。

在表示时区时,你会偏向使用……?

  • UTC 偏移量
  • GMT 偏移量
  • 方位加偏移量(「东八区」等)
  • 不带前缀的偏移量
  • 时区名称(「北京时间」、「澳大利亚东部标准时间」、PST 等)
  • 以地点命名(西雅图时间、Asia/Shanghai 等)
  • 其他表示方法
  • 为难

我能想到的所有的能称呼时区的方式…很好奇那一个选「其他」的是怎么表达的。

顺便,

  • 前四个是绝对值,通常不会有变化。
  • 时区名称的话可能会根据国家/地区的政策或法律变更而发生改变。(比如说前几年朝鲜调表半个小时,与韩国做出区别)
  • 地点命名的话甚至可能会随着夏令时的因素发生改变。